石井兵工厂 —— 锤炼兵工烈焰 传承强国使命!

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岁月间,唯有红色基因流淌。从一座“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军工厂,到孕育白云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摇篮,再到培育陆上猛虎、水中蛟龙的海军院校,石井兵工厂的身份一直在“刷新”,但不变的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对国家使命的接力担当。

▲石井兵工厂后改名为广东兵工总厂,图为广东兵工总厂旧址。


积淀:集聚工人生产军武,助力革命前线


枪杆子里出政权,石井兵工厂具备着与生俱来的革命潜质。在广州起义爆发前的数年里,石井兵工厂不断吸纳现代产业工人,强化军事器械制造能力,为革命前线阵地持续输送强有力的武器,助力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


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以军事工业为中心建立了一批近代工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即来源于此。因坐落于石井地界(现属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街辖区),亦称石井兵工厂。该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原广州机器局的基础上设立,作为岭南最早的近代官办兵工厂,因不断添置外国设备,引进留洋技工,到上世纪20年代初,已发展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军工厂它曾率先在全国仿制德国步枪,鼎盛时,可制造机关枪和大炮。1936年,职工达2300多人。


民国时期前期,石井兵工厂虽长期被桂、滇、粤系把持,但国民政府也努力对其施以控制,使其在革命中发挥重要功能。当时的石井兵工厂,日出步枪20支,月出机关枪20挺,日产子弹3.5万发,一个月即可武装一个营。


一批现代产业工人的集聚,大量高端军事器械的产出,为石井兵工厂日后开展工人运动、投入革命大潮奠定了基础。1924年,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到石井兵工厂视察,对全体工人训勉讲话,着重强调“工人对国家的责任”。黄埔军校成立后,石井兵工厂为其提供枪支。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后,石井兵工厂一度成为讲习所学员军事训练的基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率学员到兵工厂进行实弹射击和军事演习,周恩来还亲手栽下了一棵榕树,现在仍枝繁叶茂。

▲周恩来在石井兵工厂种下的榕树。


1926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曾养甫参加国民革命,被任命为石井兵工厂厂长。他和技师一起试制成功了迫击炮,这些器械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伐前线。


爆发:诞生白云首个党组织,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劳动运动决议案》,作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重大决策。开展工人运动、壮大革命力量是中共广东区委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后,广州成为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地,石井兵工厂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当时,厂内有2000多名现代产业工人,加之其在军事方面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国共两党均予以高度重视,将之作为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军工基地。从1923年开始,至广州起义爆发,石井兵工厂既是中共广东区委开展工人运动的大本营,也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英才的摇篮、锤炼革命先锋的大熔炉。


中共广东区委派党员杨匏安、彭粤生、梁啸海、沈厚堃等到石井兵工厂办青年艺术补习学校和工人夜校,在工人中宣传共产主义入门知识和社会发展史。然而,当时的石井兵工厂厂长马超俊大权在握,同时还是广东省机器工人维持会的主任,全部工人都被迫加入了由反动势力控制的广东工人机器工会,工运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1923年冬,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党组织委派杨殷到厂里组织“工人俱乐部”,成立群众娱乐性团体“研艺小隐”。杨殷教育引导其中的先进分子参加革命,很快,第一个“工人十人团”就成立了


1924年中,经杨殷等介绍,罗珠、陈日祥、罗俊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兵工厂党支部成立,该支部是白云区历史上最早的党组织。同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工会在石井兵工厂成立。


在中共广东区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石井兵工厂党支部开展工人运动屡战屡胜。起初,工人们将斗争目标对准贪污敛财、剥削童工、克扣工资、私卖军火的厂长马超俊。几经较量,1924年11月,马超俊的厂长职务被撤掉。1925年,中国共产党再次领导工人掀起罢工工潮,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兵工厂管理委员会委员长夏声,千方百计地破坏罢工。经过40多天的斗争,在各方支持下,夏声遭到驱逐。同年7月,工厂答应了工人的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石井兵工厂的工运经验迅速得到了复制推广。杨殷、杨匏安等又受党组织委派,前往粤汉铁路、广九铁路、广三铁路及广州各行业工会开展工运和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兵工厂的工运和党建经验,在广东铁路工人中建立起首个中共组织——中共粤汉铁路支部,杨匏安为首任支部书记。


接力:几经动荡与变迁,红色使命坚定不移


在暗流涌动的历史长河里,石井兵工厂曾受桂、滇、粤系军阀轮番控制,经历焚毁、更名、搬迁等曲折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变迁、改头换面,直至其旧址已不复存在。但从未变改的,是石井兵工厂担负起的革命精神,与代代相传的红色使命。


石井兵工厂设立之后,厂长如走马灯般不断更换。到1925年,工厂墙壁一角已记有近30个名字。尽管厂长轮番替换,但厂内的匠目(匠目指有出国经历,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技术骨干)却雷打不动。他们凭借出洋深造习得的技术,持续为革命斗争输送核心武器。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滇系杨希闵、桂系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占领并焚毁石井兵工厂。平定叛乱后,兵工厂重建,更名为广东兵器制造厂。


1926年2月,谭天度接任广东兵器制造厂党支部书记。同年八九月,谭天度调离了制造厂,周文雍继续接任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广东兵器制造厂工人继续进行斗争。


北伐后期,张发奎派叶剑英教导团的一个营夜袭广东兵器制造厂,在工厂中共党支部的配合下,以极少伤亡就消灭了当时控制工厂的桂军两个连的守卫,夺取了步枪,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批。在上交缴获的武器时,叶剑英命秘密截留一部分,这批武器成为了1927年12月打响的“广州起义”的主力武器。


1927年上半年后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盘踞了广东兵器制造厂,一些中共党员骨干被开除或调离,但是党的工作仍有基础。在广州起义前夕,工厂的工人秘密制造了1000多支梭镖,为起义军提供武器。


抗日战争前夕的1937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奉令拆卸,迁至广西容县,后因日军进逼,再辗转迁至贵州桐梓崇山峻岭山洞内继续办厂,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日夜生产子弹、手榴弹、步枪和轻机枪,为武装中国抗日军队作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石井兵工厂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修械所。解放后,石井兵工厂的旧址被建成颇具规模的海军鱼雷仓库。1977年,上级党委在海军鱼雷仓库旧址的基础上创建了海军第二水面舰艇学校,即原广州舰艇学院的前身。


“1987年,我刚到广州舰艇学院来教书,当时这里还保持着石井兵工厂的规模,有10个库房,后来都建成了课室、实验楼、大礼堂了。”原广州舰艇学院教授周锦新说。


“兵工厂以前引导工人参加革命,现在为国家安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代意义变了,但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都是保家卫国!”随军家属赵阿姨颇为感慨。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石井兵工厂潜心研制军事武器,积极领导工人运动,踊跃投身革命大潮,为革命的胜利贡献了显著的力量。如今,兵工厂原有的军事器械制造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迸发的红色基因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来源: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 作者:张智虹、杨凯、吴华 方一川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