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广东最大水利工程获批!广深莞5年后,共饮西江水
好!消!息!
广东史上最大水利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日前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待其建成后
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
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
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可能有的小伙伴要问
“广东大部分城市沿海,应该不缺水呀,
为什么要建这个水利工程呢?”
其实不然~
东江西江水资源利用严重不均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居前的全球最大湾区,以珠三角为腹地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越发凸显的东江流域缺水问题,制约着珠三角及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
在人口、经济集中的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38.3%,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但仍不能满足沿线用水需求。而水资源总量是东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开发利用率却仅有1.3%。优化东西部水资源配置,成了珠三角亟待破解的问题。
有了制约
我们就要想办法
↓↓↓
广东省水利厅牵头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在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后,国务院、广东省相继作出战略部署,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及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列,并要求加快推进。
图为东莞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东江。记者 孙俊杰 摄
8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明确工程任务是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缺水问题,同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至此,该工程开工前所需核心要件全部完成。
那么…
如此意义重大的调水工程
未来将建成什么样呢?
↓↓↓
113公里“地下河”穿越穗莞深
据国家发改委批文显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一座新建调蓄水库组成。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
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其中干线长90.3公里,渠首设计引水流量为80立方米每秒。
深圳分干线长11.9公里,
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
东莞分干线长3.5公里,
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
南沙支线长7.4公里,
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7.8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7.08亿立方米,其中
广州南沙5.31亿立方米
东莞3.3亿立方米
深圳8.47亿立方米
工程沿线将新建鲤鱼洲、高新沙、罗田等3座泵站,并新建一座库容529万立方米的高新沙调蓄水库。
工期约为5年
或年底至明年初开工
考虑到工程特点及施工难度等因素,该工程总工期约为60个月,估算总投资33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安排34亿元,预计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全面开工。在此之前,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已先行启动,为主体工程试验新技术、积累新经验。
资料图 深圳水库 记者鲁力 摄
这么大规模的工程
将带来什么样的效益呢?
↓↓↓
解决缺水难题 退还生态用水
该工程不仅是广东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还将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
建成后将逐步实现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并为香港以及广东省番禺、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该工程在规划、设计及今后的施工、运营等各环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线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施工与深埋管道输水方式,最大限度保护湾区生态环境,为未来发展预留出大量宝贵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
预计
该工程将创下多项行业乃至世界纪录
为国家再添一“超级工程”
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来源:综合南方都市报、南方新闻网、广东发布、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